“小本子”里的大变迁

新闻探索 2025-09-15 03:10:22 24797

  “今天支部会第一个议题,小本子讨论将应天山海拔300米以上的大变100亩区域,流转给企业开展林下种植……”7月17日,小本子策无遗算网鹰潭市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泥湾村召开村党支部会议,大变党支部书记饶员生特地向新记录员叮嘱道,小本子“讨论的大变议题要记录好,这是小本子我们的‘传家宝’,可要认真对待哩。大变”

  泥湾村,小本子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大变偏远乡村,有13个村小组,小本子379户1479人。大变然而,小本子这里却收藏着一本本“红色笔记”——自1995年起的大变所有村党支部会议、村委会会议记录本。小本子30年间,党支部书记换了两任,厚厚的记录本已写到第15本。

  “表决通过上清镇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名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员村民栽种优质稻种”“确保饶家水库安全度汛,具体防汛备料如下”……一册册泛黄的记录本,一页页已褪色的笔记,见证着30年来泥湾村的发展变迁,记录着村民们谋幸福的足迹。

  从“坐吃山空”到“绿色家底”

  时间:2007年12月3日

  地点:村委会办公室

  内容: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教育工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位于大山深处的泥湾村,周边有2万余亩山林,策无遗算网丰富的木材、毛竹资源是村民赖以生存的“靠山”。

  “1982年分地,1983年分山,从那以后就开始大规模的采伐。”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孔繁银(1977年至2012年任泥湾村党支部书记)记得很清楚,那时山高林密,经年长成的树木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一节木头可分作11根梁柱”。一车车的杉木、毛竹被运出大山,村里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泥湾村村民的日子比周边几个村庄都好。

  然而育树成林,需要数十年工夫,远远赶不上采伐的速度。渐渐地,树少了,林稀了,眼看就要“坐吃山空”了。正是那时,国家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此后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停伐减产到全面停止。2000年,泥湾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始带领村民实施封山育林,村干部一边对照规划图纸测量山林数据,一边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讲解政策……

  当时的会议记录里,写有这样的字句:农户自用的各种树木,先由农户写出申请报告,由村委会批准、政府审批方可砍伐……未经审批出现乱砍滥伐者按3至5倍罚款。

  从那以后,泥湾村的山林重新披起了绿装。2007年11月,在泥湾村附近的泸溪河,首次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的身影。随后,泥湾村被划入中华秋沙鸭保护区,泸溪河全流域禁捕退捕,当地以更严格的措施打击各类破坏生态行为。

  孔繁银翻找到当年的记录——2007年12月,村委会会议部署“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教育工作”。“党员干部齐上阵,通过巡山护林、销毁网夹、走访宣教,引导村民树立保护意识,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孔繁银说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随着林长制全面推行,泥湾村封山育林、抚育保护力度更大,周边山林愈加繁茂,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中华秋沙鸭连续18年在泸溪河栖息过冬,上百只野生猕猴不时下山觅食,多种珍稀鸟类的活动被村民拍摄记录……

  饶员生感慨道:“泥湾村有3935亩国家级公益林、12487亩省级公益林,村民每年能获得公益林补贴29万余元。这片山林,就是我们的‘绿色家底’。”

  从“沉睡资源”到“林下生金”

  时间:2004年6月8日

  地点:村委会办公室

  内容:退耕还林补助到位,验收合格后补发,未成活的自行寻找苗种

  丢掉斧锯、禁止采伐,村民如何谋生?又如何“另起炉灶”发展新产业?

  那几年的村委会会议记录上,曾提到不少内容,“发展笋竹两用林”“种植板栗等经济林”等,但都未能形成规模。

  “守着青山,何愁无产业?”饶员生笑着说,“这条路不通,就走另一条,办法是人想的。无非就是管好资源、用好资源。”

  如何管好?2006年起,泥湾村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退耕,种上树和草。“比如山谷间开辟的耕地,就面临光照不足、野猪鸟害频发的问题。我们主动让出低产耕地,让林区更好地休养生息。”饶员生说。

  如何用好?从那时起,泥湾村开始逐步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党支部将林下经济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采取“林地资源+特色产业”模式,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赢的新路子。

  一场急雨后,65岁的村民孔金根急着赶往龙虎山庆昌中草药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查看植株生长情况。年轻时,孔金根以进山伐木为生;如今上了年纪,他在基地里负责日常管护,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

  这家中草药种植企业是泥湾村于2020年对接引进的。“中草药要保证药效,需要有日夜温差,要在有一定海拔的山区种植,我们这里的条件很适宜。”饶员生说,“公司从村里流转了几百亩林地,种植三叶青、黄精等中草药,这几年发展得不错。”

  如今,村里有20余人在中草药基地务工。“除了林地流转租金,还可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林下生金’。”饶员生高兴地说。

  而另一边,泥湾小半山度假村正在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今年3月油菜花季,小半山推出的“田野咖啡”,最高峰一天卖了800多杯。“周边停满了自驾来的私家车,没想到我们村能吸引这么多人。”村民孔繁希笑道。

  背靠龙虎山景区,泥湾村的好山好水好风景,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绝佳舞台。2024年,泥湾村小半山组17栋闲置民房被集中流转。经过设计改造,竹林水塘与夯土建筑构成一幅“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乡村闲居图,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机。

  “这里绿水青山,幽静自然,吸引了很多城里来的游客。”民宿负责人蔡样祥介绍,今年以来,小半山度假村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不仅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还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12万元。

  如今的泥湾村,用饶员生的话来说,便是“不卖木材,也可以卖生态、卖景观”。多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旅游观光、肉牛养殖等产业,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202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超2.6万元。

  从“山路十八弯”到“康庄大道”

  时间:2023年2月

  地点:村委会办公室

  内容:讨论叶家组公路扩面延伸工程青苗补偿款问题,李君华、饶多生、叶老生等带头表示放弃补偿款

  以前,泥湾村的进村路一直是1958年铺设的砂石路。“上半年雨水多,路上都是泥。我们走2小时才能到镇上,雨鞋、衣服上都‘花’了。”饶员生笑道,村民出行、孩子上学、农用车进出都极为不便。孔繁银说:“就算开车也不好走,前面的车轧出了‘辙’,后面的车不能打方向盘、只能沿着走,稍有不慎就会翻车。”

  直到2002年,上清镇到泥湾村的县道修通,村民出行终于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2003年,坐落在大山更深处的叶家等5个小组,开始自己动手用锄头挖路。饶员生笑着回忆,当时村里有5000元启动资金,原本是准备为村小组通自来水的。征求意见时,大家都说修路更实用,便调转了方向。用这笔资金购买涵管等材料,再将挖掘、铺填等作业分摊到各家。村干部、老党员带头,村民齐心协力将路修好。此后,一条条“幸福路”不断延伸,为村里带来了发展生机。

  2023年,上清镇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上清镇中资线到泥湾村叶家组的公路扩面延伸工程提上日程,但经测算需要资金600多万元,缺口很大。当年2月,泥湾村党支部召集60多名村民讨论路段青苗补偿问题。

  没想到的是,村民李君华第一个表态:“村里好不容易争取到项目,是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我家的2万多元经济林补偿款不要了。”

  当年的村委会会议记录上这样写道:“讨论叶家组公路扩面延伸工程青苗补偿款问题,李君华、饶多生、叶老生等带头表示放弃补偿款……”此后,村党支部又动员乡贤捐资50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4月底,公路扩面延伸项目顺利完成。道路由原来的3.5米拓宽到6米,路更好走了,村民心里乐开了花。反过来算一算账,比当初的预算节省了300余万元。

  不仅是道路,这些年来,泥湾村还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改革等,村庄更美了、环境更好了、公共服务更完善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除了保留着30年来的党支部会议记录本、村委会会议记录本,泥湾村还分门别类保存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活动记录本、村民矛盾纠纷调解记录本等,并认真收藏着1975年以来村里每一次党费收缴凭证。

  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记录,写满了泥湾村党支部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带领全体村民克服困难、谋求出路的奋斗历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能把群众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成、办好。”饶员生说,“今后我们还会一直写下去、传下去,用这些‘红色笔记’鞭策自己、激励后人。”


(责任编辑:梁木)

本文地址:http://fuzhou.70man.com/news/39a43999521.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39%高关税!“中立国”瑞士缘何成了特朗普贸易战“痛击对象”?

【中国那些事儿】外媒:从历史互鉴到新时代深度互联 中国

国际锐评丨“中国链”让全球产业变通途

以汉语为桥 捷克青年走近中国文化

官方回应:退休金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友情链接